
音像之解析度
發布日期:2019-05-23 瀏覽量:1568次
專業HI-FI雜志中常用解像度、解析度、分辨率等專業術語來指一套音響器材對音樂圖像的解析能力。這是音像質量本質的東西,它反映了音像的清晰度,就象相片的清晰度、電視畫面的分辨率和解析度一樣,是盡人皆知不需要多加解釋的基本概念。問題在于電視、電影畫面是真正用眼睛觀察到的畫質,是容易判斷的。而音響系統由音樂聲組成的音像畫面,是通過聽覺系統接受到聲音信息后在大腦中轉化為虛擬視覺畫面的,因此聆聽者首先就必須培養并具備這種以心靈的"眼睛"來觀察抽象音畫的虛擬視覺能力。
一個系統的解析度取決于每件器材的質量,高分辨、高會聚力、高解析度器材所產生的音像是很細膩的,不僅使人能"看"到音場中人與樂器的位置和輪廓,還能區別出點、線、面,歌唱家口形的張合,喉頭的振源、提琴的弓弦,鋼琴的一個個琴鍵的位置與大小,鼓形與鼓面上擊打的位置,而且音像空間中,除了分布的各種音素外,背景應該是寂靜和透明的。
解析度好的系統不僅保證了單幅畫面的清析度,還保證了音像流中每一幅動態畫面的高度清晰,這樣在時間流中就播放出一幕幕此起彼伏、十分諧美的音畫。
解析度的質量高低是區別高、中、低不同檔次發燒系統的重要衡量標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重要性甚至高過電視畫面的解像度指標。因為電視畫面解度的高低僅反映出圖像的細膩清晰程度,而音響系統的解像僅與音像細膩程度有關,而且常常直接關系到個另音素在聲群中的分離度以及相對定位等。我們知道,當今攝像技術和電視信號處理與傳輸技術已高度發展,重影 、套迭之類模糊不堪的場景是幾乎沒有了,更不要說被攝物品出現東位西移、前位后移、高位低移的怪現象了,但音響系統的放音卻大量存在這些現象。不要說中、低檔次的發燒器材了,就是對于不少所謂高檔次的發燒器材來講,在解析度上也很難說盡善盡美。我們不乏這樣的經驗,一張聽熟了的CD唱片,經過在中檔的、高檔的、末調校好與調校好了的許多套音響系統中對比重放多遍后會發現,有些系統放出來的聲音在細節上渾然一片,模糊不清,而在一套很好的系統上播放時,聽到的聲音似乎把一堆雜亂的積木重新恢復到了原來的位置,從無序到有序,很多音素都歸位了,很多場景細節從一團重影的渾濁分離解放出來,使圖像變得大為清楚、豐富、生動起來,跟原來原來的劣質放音一比,簡直就是面目全非,可以說是"天上地下,換了人間"了。但正當你陶醉于這套系統的高解析度時,偶然將這張CD拿到另一套HI-END系統中去播放,卻十分驚訝地發現音像中有一些音素的位置變得更合理了,而且還分離出一批被夾埋在音群中的豐富細節來,于是乎深切地長嘆一聲:"真是天外有天樓外有樓啊"。
話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在我們的燒友,對音響器材的高解析度方面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識傾向,其中一種是音素單元的邊緣清晰、深刻進而發展為明亮的細線條工筆畫類型,我們常在一些發燒書籍中看到一些文章稱這種解析度為"硬解析",因為它能給人以明朗的感覺。這種硬解析主要深受現代派的燒友們用來重播帶有強烈現代氣息的電聲音樂。而另一種傾向是音素單元的邊緣并沒有經過刻意的勾劃,而是處于一種自然的明暗過渡,有一點象攝影照片中的過渡色,燒友們稱這種解析度為"軟解析",它能給人以柔美甜蜜的感覺,適合于重播一些古典型的器樂和聲樂作品,如交響樂、歌劇等。至于"硬解析"與"軟解析"哪一種好,這得根據燒友自己的口味而定了,任何人也不能武斷亂下結論。其實,上一次的發燒音樂欣賞會上我們就專門搭配了兩種不同解析的系統,只可惜當天是"六一",再加上某單位舉辦巨額抽獎活動,使得很多燒友沒能親身體驗一下"軟"與"硬"的比較。不過在昨天的欣賞會中,朋友們依然欣賞到了"硬解析"的滋味。從近年來高檔器材的發展趨勢分析,音響器材設計似乎有輕"硬"重"軟"的傾向,我想這可能是只有軟解析才能營造出音樂的質感的原因吧。
一個系統的解析度取決于每件器材的質量,高分辨、高會聚力、高解析度器材所產生的音像是很細膩的,不僅使人能"看"到音場中人與樂器的位置和輪廓,還能區別出點、線、面,歌唱家口形的張合,喉頭的振源、提琴的弓弦,鋼琴的一個個琴鍵的位置與大小,鼓形與鼓面上擊打的位置,而且音像空間中,除了分布的各種音素外,背景應該是寂靜和透明的。
解析度好的系統不僅保證了單幅畫面的清析度,還保證了音像流中每一幅動態畫面的高度清晰,這樣在時間流中就播放出一幕幕此起彼伏、十分諧美的音畫。
解析度的質量高低是區別高、中、低不同檔次發燒系統的重要衡量標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重要性甚至高過電視畫面的解像度指標。因為電視畫面解度的高低僅反映出圖像的細膩清晰程度,而音響系統的解像僅與音像細膩程度有關,而且常常直接關系到個另音素在聲群中的分離度以及相對定位等。我們知道,當今攝像技術和電視信號處理與傳輸技術已高度發展,重影 、套迭之類模糊不堪的場景是幾乎沒有了,更不要說被攝物品出現東位西移、前位后移、高位低移的怪現象了,但音響系統的放音卻大量存在這些現象。不要說中、低檔次的發燒器材了,就是對于不少所謂高檔次的發燒器材來講,在解析度上也很難說盡善盡美。我們不乏這樣的經驗,一張聽熟了的CD唱片,經過在中檔的、高檔的、末調校好與調校好了的許多套音響系統中對比重放多遍后會發現,有些系統放出來的聲音在細節上渾然一片,模糊不清,而在一套很好的系統上播放時,聽到的聲音似乎把一堆雜亂的積木重新恢復到了原來的位置,從無序到有序,很多音素都歸位了,很多場景細節從一團重影的渾濁分離解放出來,使圖像變得大為清楚、豐富、生動起來,跟原來原來的劣質放音一比,簡直就是面目全非,可以說是"天上地下,換了人間"了。但正當你陶醉于這套系統的高解析度時,偶然將這張CD拿到另一套HI-END系統中去播放,卻十分驚訝地發現音像中有一些音素的位置變得更合理了,而且還分離出一批被夾埋在音群中的豐富細節來,于是乎深切地長嘆一聲:"真是天外有天樓外有樓啊"。
話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那就是在我們的燒友,對音響器材的高解析度方面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識傾向,其中一種是音素單元的邊緣清晰、深刻進而發展為明亮的細線條工筆畫類型,我們常在一些發燒書籍中看到一些文章稱這種解析度為"硬解析",因為它能給人以明朗的感覺。這種硬解析主要深受現代派的燒友們用來重播帶有強烈現代氣息的電聲音樂。而另一種傾向是音素單元的邊緣并沒有經過刻意的勾劃,而是處于一種自然的明暗過渡,有一點象攝影照片中的過渡色,燒友們稱這種解析度為"軟解析",它能給人以柔美甜蜜的感覺,適合于重播一些古典型的器樂和聲樂作品,如交響樂、歌劇等。至于"硬解析"與"軟解析"哪一種好,這得根據燒友自己的口味而定了,任何人也不能武斷亂下結論。其實,上一次的發燒音樂欣賞會上我們就專門搭配了兩種不同解析的系統,只可惜當天是"六一",再加上某單位舉辦巨額抽獎活動,使得很多燒友沒能親身體驗一下"軟"與"硬"的比較。不過在昨天的欣賞會中,朋友們依然欣賞到了"硬解析"的滋味。從近年來高檔器材的發展趨勢分析,音響器材設計似乎有輕"硬"重"軟"的傾向,我想這可能是只有軟解析才能營造出音樂的質感的原因吧。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