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饋抑制器的原理
發布日期:2019-01-10 瀏覽量:3172次1.聲反饋的產生
在擴聲系統中經常會遇到的聲反饋產生的嘯叫問題,所謂聲反饋就是揚聲器發出的聲音通過直接或間接聲反射的方式又進入話筒,使整個擴聲系統形成正反饋,限制了傳聲增益的提高,使得音質繼續下降,并發出刺耳的聲音,引起反饋的信號往往是一個單一頻率信號,經過幾次反復后,對揚聲器的損害是非常大的,甚至是燒毀功率放大器或音箱。聲反饋原理圖如圖7-34所示。
產生聲反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某些頻率點的聲音過強,這不僅與室內的建筑聲學特性有關,還與揚聲器傳聲器的擺放位置有關,如果擴聲系統中揚聲器布局不當,會導致使用者直接進入聲輻射區,它們經傳聲器發出的脈沖聲音信號,經系統擴大后送至揚聲器,而后又折回或直接被傳聲器再次拾取,產生擴聲嘯叫。
解決生反饋方法,一方面可以改善室內的聲學特性條件,減少聲音的多次反射和減小混響時間,正確擺放揚聲器與傳聲器之間的安裝位置,此外還可以采用反饋抑制器,在反饋抑制器出現之前,音響師往往是用均衡器來尋找嘯叫點,再將該頻率點的音量進行衰減的方法來抑制聲反饋的,這種方法既對音響師的聽音水平要求極高,又會對重放音質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均衡器可以有效的吸收音頻范圍內任意一個嘯叫頻率,但同時由于帶寬較寬,嘯叫的頻率點通常與均衡器中陷波器的頻率不完全重合,除了能吸收嘯叫頻率外,還可能吸收一些有用的信號,造成重放聲音的損失。
20世紀90年代初,自動反饋抑制器的出現,使得抑制聲反饋現象變得很容易,由于采用了數字處理技術,帶寬更窄,而且中心頻率可精確調整,并可在1s內自動測定并精確定位到反饋頻率上,效果非常明顯,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反饋抑制器的工作原理
反饋抑制器是一種在擴聲領域中非常有用的設備,目前世界上生產反饋抑制器的廠家不少,有美國的Sabine,日本的Roland和Sony,德國的Behringer等,其內部是有多單元的集成運算放大器組成,首先在輸出端取出音頻信號,送至比較電路,進行音頻段自動跟蹤掃描,可將50Hz~15kHz中的所有反饋頻率識別,當聲反饋信號找到后,由中央處理器立即告知數字信號處理器去設置頻率,然后將反饋的頻率送入移相器進行移相處理,再將信號送入輸入端,這時的音頻信號已將產生反饋的頻率過濾掉了。并且總體傳聲增益得到了提高,如果再增大傳聲增益,可能又有新的反饋頻率出現,這時第二組反饋控制聲道將開始工作,以抑制反饋的產生,反饋抑制器的濾波帶寬從1/60倍頻程~1/5倍頻程可調,如果使用得當,可是擴聲系統的傳聲增益提高6-12db。
反饋抑制器尋找反饋抑制點通常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是將反饋抑制器串接在調音臺和功率放大器之間,置于旁路狀態,按正常方法調節調音臺、功率放大器和其他設備,調試完畢后將反饋抑制器置于選通位置,慢慢增加音量,直至出現反饋,反饋抑制器會快速(0.4s內)將反饋抑制掉,此時反饋抑制器的第一個濾波頻點設置完畢,并被存儲起來,然后重復上述過程,設置第二個濾波頻率點,直至反饋全部消除,這種方法適用于傳聲器位置相對固定的場合,另一種方法是采用動態模式,即設備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掃描尋找反饋頻點(掃描速度為每秒7-8次,在準確分析出嘯叫頻率點后,再利用生成的再利用帶寬濾波器進行抑制)。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
下載二維碼